阅读历史 |

第429章 绝不投降;四天三夜(1 / 3)

加入书签

第429章 绝不投降;四天三夜

10月15日,凌晨时分。

距离日出还有将近一个小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夜空中繁星点点,只可惜在遥远的南半球见不着北斗七星,取而代之的是南十字星。

陆战一旅一团在薛灿的命令下开始陆续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准备正式展开对达尔文的进攻。

老弱妇孺之类的弱势平民在过去的几天里已经基本撤离,剩下的人主要是青壮年男女,其中不乏许多斗志昂扬的民兵。

致电澳军第6步兵师的最后通牒明确告知,滞留城区的平民出现伤亡在所难免,建议主动献城请降。

师长理查德少将和市长托马斯联名撰写了答复函,信函大片空白,只有寥寥一句话:「That"s totally out of the question.」

“白费口舌,他们不会答应的。”

“诚然,但基本礼数要到位嘛。”

士兵们以小组为单位散开,准备肃清那些澳军据守的房屋。

【配图——达尔文】

巷战特点在于战场宽度狭窄,指挥联络困难,部队一不小心就拥挤在一起,也可能一不留神就走散。

而军队的城镇肃清战术就要简单直接得多了,几乎允许使用一切手段消灭敌人。

陆战一旅直属的战车队亦被拆散开来投入了战斗,每条街道分配一个战车排,也就是四辆中型坦克,使用步兵引导坦克的城镇步坦协同战术。

澳军组织小股反击部队尝试夺回白天失陷的据点,明军亦不断派出斥候或巡逻队尝试向纵深渗透。

从前步兵自动火力占优的局面在这儿也不复存在,因澳大利亚人和保守固执的英国人不同,他们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汤姆逊冲锋枪。

在这样一片片的残垣断壁之间,澳大利亚守军堪称寸土必争,他们与明军有一屋争一屋、有一楼争一楼、有一街争一街。

看似高大上且酷炫的CQB战术归根究底只是警察战术,为了减小暴力影响和避免连带伤害而做出了许多妥协。

达尔文市的大部分城区都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中化成了废墟,尤其是围绕着斯图亚特中学和伊西多酒店的两处主要战场,任何建筑都被炸塌,放眼望去见不到一栋完好的房屋。

在北边郊区的移动指挥部中,神情凝重的周长风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望着远处的硝烟走神。

陆战队步兵们处在坦克前方大约五十米远的距离,谨慎地靠着街道两侧缓缓推进。

从门窗入内并不是最优选择,门窗后边可能有诡雷,敌人的枪也可能正指着门窗。相比之下,直接从旁边炸开墙体钻洞进屋,这样可以出敌不意。

“战车从后边靠过来了!要开炮了!”

“老齐中枪了!来人!”

虽然周长风已经竭尽所能地传授了后世总结的诸多战术组织要领,但他知道许多经验教训只有以血的代价为检验才会深入人心。

澳军使用的霰弹枪被证明是一种很适合近距离战斗的武器,明军发现己方也应该多列装些霰弹枪,否则交火时有些不对等。

“机枪架起来,掩护他们几个!”

大明陆军一直以来不把霰弹枪当作标准战斗装备,所以没有统一规定型号。

为免被烟尘呛到咳嗽,士兵们不约而同地用毛巾绑遮住口鼻,然后弓着腰走上前,朝墙洞里边扔进去几颗手榴弹。

后者这样一座四层高的酒店在其它城市或许毫不起眼,可却已经是达尔文的主要酒店之一了。

旁边的布伦MkII运载车上的电台接收着各方发来的电讯,滴滴答答的响着;几部野战电话也从未停歇过,此挂彼响。

达尔文市在后世尚且只有十几万人口,如今人口更是仅二万余。

周长风原先的指挥车是三二式装甲车指挥型,不过这种卡车底盘的六轮装甲车越野性能不佳,搭载的设备也有限。

四辆坦克以精准及时的直瞄射击迅速压制了敌人的火力,队伍开始继续向前慢慢推进。

布置在左前方与右前方的维克斯重机枪和布伦轻机枪同时开火,密集的交叉火力一瞬间就覆盖了整条街道。

为减少指挥层级、加快反应速度,各级军官都应下放一级——团正下到营、营正下到队、队正下到排。

而且澳军第6步兵师的士气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极为高涨,甚至可以称得上狂热,他们竭尽所能的抵抗,如果被包围了也往往坚持战斗到最后。

但具体到战术层面,各种条令和手册中给予的规定和建议就要复杂得多了。

“嗒嗒嗒—嗒嗒——”

这时候,东边的天空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报,钧座。监军汇报说一团三营营正怯战,推辞不上前线。”小李抱拳报告道。

所以明军虽然通过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将一楼的敌人消灭殆尽,但二楼、三楼往上的澳军仍在抵抗。

他们的任务是游走在进攻主轴线两翼,哨探敌军部署状况并扫荡房屋中的敌军。

除了机枪火力,枪榴弹、迫击炮弹也接连不断地落下,街道上转眼间就被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