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6章 蒙武:我来新郑就办三件事!(1 / 2)

加入书签

第616章 蒙武:我来新郑就办三件事!

颍川郡,新郑城

这座在秦国治下数年的韩国旧都逐渐变得愈发让那些韩人感到不适应,并非是因为依旧不习惯严苛的秦律,而是对于新郑如今的新主人的不适应,哪怕这个人是昔日的韩相张开地!

秦法严苛,但给了所有人在不触犯秦法时最大的保障,无论是生命还是财产,秦法越是严苛,保护他们的力度便越是强大。

因术治而习惯了相互算计,同时也随时防备着别人算计的韩人对于这样的氛围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流程,并且很快便适应了。

当一个人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那么便会对一个极具安全感的环境产生极强的依赖。

而当这个环境被人破坏……

韩王宫中,张开地坐在昔日属于他的相位的时候,面色愁苦凝重。

“为什么这些人不愿意配合我将秦军赶出韩国,难道他们就如此惧怕秦人?”

依旧是那一副翩翩公子的青涩模样的张良忍不住抱怨着,他无法理解,他们已经掌控了新郑以及附近诸多城邑,大有复国之相,可为什么不仅百姓不欢迎他们,就连不少贵族和豪强都选择在大旱之时将粮食赠送给驻防颍川郡的秦国守军!

闻言,张开地转过头看向依旧有些稚气的孙儿,忍不住摇了摇头。

张开地的话语为张良揭露了现实,其实张良也并非全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在他的心中,一个因“义”而闻名天下的部族和国家,为何会养出一群脑中只有利益的人?

赵氏孤儿的故事,张良相信即便是在千载之后也定能为天下人传唱。

无论如何,至少韩王安在名义上都是禅让,而并非被秦国消灭,但卫庄和张良却是背叛了韩王安另立新王的叛徒。

其实,贵族和豪强以及百姓们不愿意配合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张良和卫庄的身上被打上了叛国者的烙印。

看着失魂落魄的张良,张开地将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子房,无论是乡野小民,还是贵族豪强,都是因利而动的,唯有足够的动力才能让他们配合。”

可一切为何会演变至此?

韩国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堕落成如此模样的?

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非是指此次起义中犯的错误,而是在教导张良时犯的错误。

他将张良这个天资过人的孙儿保护得太好了,以至于他虽然智谋过人,但在思考中却欠缺了许多考量。

张良天真地将所有韩人都当成了与他那般爱国的韩人,却忽视了一个贯彻万事万物的道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若仅仅如此倒也就罢了,可卫庄偏偏为了激发出苍龙七宿的力量将韩王成杀了。

弑君之人,叛国者,这两个名头一旦背上,这辈子都洗不清了,若是没有卫庄在,许多事情反而好商议,即便贵族、豪强们不便给予明面上的支持,为了保障自身安全,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暗地里的资助还是可以的。

以至于如今资助他们,名不正,言不顺,道不合,谁疯了敢援助他们?

就在张开地叹气之时,一阵甲叶碰撞的声响从宫殿外传来。

白发黑甲,面色冷峻,披着甲胄的卫庄带着一队卫士步入宫殿,淡淡地说道:“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卫庄也没有让张开地和张良选择先听哪个消息的兴致,面无表情道:“我亲自上门向那些贵族和豪强征收了军粮,算上粮仓里的粮食,支撑三个月不成问题。”

眼见从卫庄的口中吐出了一个好消息,解决了眼前最为要紧的粮食问题,无论是张开地还是张良都没有露出喜色,而是静静地等待着卫庄说出那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秦军来了。”

“是将军腾回师援救颍川郡了?”

张良开口问道。

“不,是武关的蒙武。”

卫庄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自从上一次新郑兵败后,他曾返回过空无一人的鬼谷,翻阅了那些曾经被他忽视的兵书,因而在这一次起兵后,他迅速击败了新郑附近诸多城邑的秦军,大有为韩国复国的架势。

然而说到底这些秦军不过都是戍卒,甚至都没有多少甲士军队罢了,可这一回来的是秦军的甲士和战卒。

武关本就有八万秦军驻守,加之张机留下的三万大军,共计十一万!

虽然七绝堂和九义会已经彻底覆灭,但卫庄依旧得到了情报。

或者说,蒙武便是刻意大张旗鼓地来平叛的,丝毫不遮掩消息,整整十万大军向着新郑进军。

要知道,武关军团作为镇守秦国四关之一的军团,战斗力不言而喻,还有三万张机调拨给蒙武的蓝田大营士卒。

这几乎是让卫庄带着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去面对秦国足以被称之为精锐的武关军团和蓝田大营的十万战卒!

“张机不仅没有调动武关军团的秦军南下,还调拨了三万人给蒙武,而且武关距离新郑的距离也不算近,若非早就在我们起事前出发,绝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就抵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