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0章 防御圈 1(1 / 3)

加入书签

带着差不多一千名高射炮兵和山炮榴弹炮兵部队和大小几十门高射炮和山炮,榴弹炮,何炜率领特务营主力缓缓的赶向了下关。

如果说在接领这些友军部队时所遭遇的逃难百姓人群,伤兵人群只是让何炜感到拥挤,那么随着部队的行军队列向内城靠拢,路上街道的情况也从拥挤变成了水泄不通,甚至内城的情况要比外城还要混乱。

在通往下关江边的几个主要街道处,城内的本地居民和城郊甚至是外围村镇前来跑反的百姓合流,几乎完全将路口和街道堵死。

身着华丽旗袍的富家太太小姐,衣着单薄的穷苦农民,扛着背篓背着婴儿的农妇老翁,穿着马褂和长衫的男性职员,拖着全部家当的小贩,伤兵,散兵,学生,混在一起,叫骂着,哭喊着,悲嚎着,每一个都如同蝼蚁一样随波逐流的被人潮卷动,推挤。

当真是,乱世人命贱如狗,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

被卷入水泄不通的人群中,何炜手下的特务营两個步兵连和特务排,以及新接领的炮兵部队小两千号人简直是寸步难行,拉炮的卡车,拉炮的骡马,乃至于特务营部队的摩托车和配属给特务营拉部队的汽车被完全堵死在了路上。

甚至有一些百姓被挤到了部队的行军队列中,部队的卡车和卡车之间,山炮和榴弹炮炮车,弹药副车的缝隙中都挤满了躲避人流的百姓,可谓是乱象丛生。

冲挤行军队列的百姓甚至将榴弹炮连的一辆弹药副车给挤翻了,二十多颗三八式一百五十毫米榴弹散了一地,炮弹弹头撞击地面发出的巨响将榴弹炮连的军官吓得面色如猪肝,十几名士兵用枪托连砸带骂的将百姓赶走后才堪堪将弹药车扶起来,收集好炮弹。

这样的交通状况把何炜也搞的头大,想要组织指挥交通也无从下手,因为已经完全堵死了,再怎么指挥也没有用。

“爹啊,娘啊,这是什么世道。”

“让一让,让一让。”

“让我先过去吧。”

“去你妈的,把东西给老子,不然我弄死你。”

“你们这群当兵的算什么东西,老百姓往江边冲,你们也跟着往江边拱,日本人就在后面,老百姓跑路活命天经地义,当兵的跟老百姓抢路算什么本事!”

整个马路上都是哭爹喊娘的叫声,有讨饭的,有骂大街的,还有打架的抢东西的,更有哭喊着找亲人,找孩子的。

当然,也有很多百姓在隆隆的炮声和绝望之下,对着何炜他们的军车和行军队列破口大骂,怒斥指责的,对此,何炜也就权当看不见了,反正仗打成这个样子,当兵的被老百姓骂一骂也自该受着。

何炜唯一庆幸的是肖将军给特务营配属了一批卡车,部队都坐上了卡车,不然若是徒步行军,何炜都觉得部队会被这看不到尽头的人群冲垮,在如此的交通情况下,部队的开进速度自然是十分缓慢。

在形同乌龟爬行一般的开进速度下,何炜带着部队花了好几个小时,总算是蠕动到了目的地、

挹江门。

挹江门位于金陵城鼓楼区的明城墙处,始建于洪武大帝朱元璋时期,这里原本是没有城门的,可是在一八五三年闹长毛时,攻击金陵城的长毛部队在城墙的拐角处炸开了一个约二十多米的入口,从而攻占了当时的江宁府,并在金陵城建立起了天国。

这一炸,正是挹江门附近有门洞的肇始。

挹江门城墙濒临长江,算的上是交通要道,后来,为了出行方便,城内居民在城墙上挖了一个土门洞,而后,又逐步扩大为城门,改称为挹江门,在一九二九年,为了迎接先总理中山先生的灵柩安葬于金陵城内的中山陵园,挹江门又被从单孔拱门改为三孔拱门。

当何炜带着部队看到了挹江门后,总算是松了口气,因为到了这里,交通情况总算是有所好转,只见挹江门附近的城墙上,已经用大量的沙袋堆积起直通城墙的简陋通路,而大量的宪兵也正在这附近维持秩序。

在挹江门门内,一座不高不矮的山体正冒着滚滚浓烟,此山原名“四望山”,系三国时东吴帝孙权等人登高四望之地,故称“四望山”,昔日布满了青葱数目和繁茂绿植的山体在日本飞机接连不断的轰炸下已经全部付之一炬,焦黑的树木和燃烧的草木升腾起了冲天的烈焰和浓郁的黑烟,在山体附近还横七竖八的倒着密密麻麻的尸体。

这座山的惨状,仿佛正是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所承受的痛苦缩影。

可在那冲天烈焰和滚滚浓烟中,唯有以花岗石砌筑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大字依然坚毅的傲然挺立其中。

何炜只见拥挤的人潮到了这里,很快就被荷枪实弹的宪兵强行分流,还有大量身着黑色警服的交通警士拿着木棍四处指挥引导人群沿着马路和支路街道分开行进。

主干路上的拥挤状况瞬间好转,变的井然有序,宪兵部队,交通警士各司其职的引流引导,何炜一看便知这是肖将军的手笔,肖将军的多重兼职中还有警察厅长一职,全城的警士尽皆归他指挥。

看到逐渐有序的人流,何炜也觉得当初和肖将军合作当真是一步好棋。

而在宪兵和警士指挥下分开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